摘要:」[何休、徐彦,《春秋公羊传注疏》,页717。 ...
孔子精通《易经》是显而易见的。
若于人便异体了,禽兽草木益远矣。生物学、生态学研究的进步使得共生理论得到体系化、精密化的建构。
就哲学层面而言,尽管不少哲学家并未明确提出或表达共生这样的语词,但其中某些思想实际上切中了共生的内核。花与人心,均为万物之一物,两者未能相互照面之时,都处于寂寞暗然与哑然的状态。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?若不有诸己,自不与己相干。[34] 阳明批评当时人不会宴息,夜晚要么是昏睡,要么是妄想,从而与天地之气本然贯通的一体状态被隔断了。[13] 张载:《正蒙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22页。
包括迦耶在内的支持共生主义运动的学者认为,共生主义学说应当涉及道德、生态、政治、经济、灵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。所谓浑然,即无间、无分别的意思。六十四卦中第六十卦为《节》卦,专门阐明适当节制的道理。
诚如清代大诗人赵翼在一首七言绝句中所咏赞的: 满眼生机转化钧,天工人巧日争新。比如天地、男女,没有地,岂有天?没有女,岂有男?阴阳二气,相摩相荡,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而运动变化。在天覆地载之中,体现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一体之仁,反映出我国古代先民敬天重德、仁慈博爱的思想精神。生存之学 其实,《周易》也可以说是生存之学。
从这个意义上,我们说,《周易》乃生命之学。《周易》中把整个宇宙分为天、地、人三个同元同构、相互感应的组成部分,天生之,地养之,人成之(董仲舒语)——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道。
清代学者戴震认为:仁者,生生之德也。古人作《易》,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,《系辞》有言:危者安其位者也,亡者保其存者也,乱者有其治者也,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。自然原本是人类的生命之源﹑存在之源与价值之源。《坤》卦《文言》有天地变化,草木蕃之说。
后面特别加上一句:作《易》者,其有忧患乎?这里讲的危亡、忧患,应该是广义的。对于物质世界,先民以阴阳二字作抽象而形象的表述。生、化二字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。来源:光明日报 进入 王充闾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易学 周易 。
其三,还有学者认为,蜥蜴亦称变色龙,为了生存,身上颜色一日多变。而无分阴阳与男女,均以生生为第一要义。
可是,恰恰是这样简单的规律性事实,却被短见、盲目的人类忘记得一干二净,人类始终没有公正地对待过自然,自然始终被作为一种对象化﹑资源化的理解。《周易》的思维方法,是一个以感悟为特色,在对事物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体系,它不仅承认矛盾对立的普遍存在,进一步确认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,同时又更深一层地揭示了:在一定条件下,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相互转化。
由此,我倒联想起宋代文人秦观的那句话:变者,自有入于无者也。这两首诗内容相近,描述的又是同一种体验,即他们在散步时对一朵花所做出的反应。这是以天人合德为核心理念的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内容之一。徜徉于《周易》所铺陈的天地间,眼前会展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动人景象。我们奴役自然,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来改造自然,结果是自然界越来越多地遭到破坏。就此,《彖》辞解释说:天地节而四时成,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。
不仅如此,《周易》更指出,运动变化是绝对的,而阶段性的静止是相对的。这里的顺,有顺应自然、顺乎天理、遵循规律之意。
化、生二字表征着生命转化的动态流程。生生也者,乃生命繁衍,孳育不绝之谓也。
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不可为典要(不能视为僵化、固守的经典要籍),唯变所适。
其形成过程,往往是通过观察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现象,参悟出个中所隐喻的哲思、理蕴。合、和的外在表现,是孔子所言:仁者爱人。《庄子》佚文有生物者不生,化物者不化之语。《文子·十守》亦称:化者复归于无形也,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。
《易传·说卦》指出,昔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(顺应人性、天命的规律),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(顺应天道人德,适合事物义理)。爻辞《六四》:安节,亨(心安理得地节制,亨通顺利)。
而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敌意和邪恶的东西的基本出发点,则是无限制地掠夺、占有。《易传·系辞》有言: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。
按照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解说,《易》卦六十四,分为上下:上篇三十,阴阳之本始、万物之祖宗。概言之,即把握变化、变易、变通的规律。
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坦尼森的诗是这样的: 在墙上的裂缝中有一朵花, 我把它连根一起拿下。而其象征表现,即是乾坤。看来,作为一部国学元典,《周易》确是彻里彻外地浸满了变化理念。
但照生物进化大例言,当其没有雌雄男女之别以前,即以单细胞下等生物言,它的生育机能早已具有了。人活在自然之中,即便是人的创造物、一切文明成果,也无一不是建立在自然根基之上的,亦即所谓自然造化内在目的的结晶。
既形象,有趣,又理顺词达,很有说服力。现代学术大师钱穆先生指出:阴阳是两相对立,同时并起的。
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(《系辞》)。由潜伏而翶翔,呈现动态变化。